当前位置:旺达建设工程健康夏季心脑血管病高发期 患病老人需了解保健要点
夏季心脑血管病高发期 患病老人需了解保健要点
2022-05-26

夏季高温天气对于老人来说是一大难关,尤其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。这个时期很特殊,需要小心养护。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。如果你有认识误区,赶紧来看。

夏天到了,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,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最低,症状会相对稳定一些。其实不然,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。有资料显示,进入5月份后,中风、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增加,在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,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危害很大。

这是由于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,但此时气温较高,空气湿度较大,而含氧量降低,且人体为散热会使血液集于体表,因此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,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。由于气压偏低、人体大量排汗,体内水分流失多,使血液黏度上升,血液循环受阻,容易诱发血栓、心梗、冠心病、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。

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也是如此,气候炎热,会使人正气虚衰,耗气伤津,造成“气血经络凝塞不通”,从而导致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、血压升高,甚至会因颅内出血或心肌梗死,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。

所以夏天到了,我们要给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个醒,请注意身体变化,也可以运用中医的一些调养摄生的方法,安然度过炎夏。

面对夏天诸多的危险因素,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如何安度炎热夏季呢?

首先,要防止“情绪中暑”,做到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
天一热,人就容易显得烦躁,要防止“情绪中暑”,就要特别注意“静心”养生。应该让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,神清气和,精神愉悦,对生活充满信心,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,切不可“以热为热”,导致心火内生,情绪失控,过度愤怒或紧张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同时,在盛夏还应尽量少讲话,不做紧张的脑力思考,以免劳神伤气。这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,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第二,要做到起居有节,适时运动。

中医认为,夏天应是老年人“静养”的季节,不宜大量运动。很多老年人由于夏季天亮得早,都愿意早起晨练,但据调查,70%-80%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都是在早晨6-l0时,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好发时间,因此锻炼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。近年来,使用空调的家庭愈来愈多,居室内外就形成了温差,如果正午走出户外,温差会更大。心脑血管病人对于这种变化很难适应,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,直接导致血压变化,引起血液循环障碍,诱发心梗或卒中。因此,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减少户外活动,多在室内休息,且午后最好能小睡1小时,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。

第三,要注意饮食清淡,保证水分充足摄入。

盛夏时节暑湿重,易发生湿热症,故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、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,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之物,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,因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暴饮暴食容易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突发性疾病。高血压者应注意每日的盐摄入量控制5克以下,同时提高摄入含钾丰富的食品,多吃些新鲜蔬菜、瓜果及豆类制品。如西瓜性味甘、寒,西瓜汁有“天然白虎汤”之称,能引心包之热,从小肠、膀胱下泄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暑生津的功效。要注意多喝水,及时补充水分,即使感到不渴每天也要饮水在1000毫升以上,汗多时还要增加饮水量。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,如半夜醒来时也可适量进点水,此举可降低血液黏稠度,预防血栓形成,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。有条件者可多喝如绿豆汤、百合汤、莲子粥、酸梅汤等饮料,既可补充水分,又能清热解暑及增进食欲。如根据民间验方《菊槐绿茶饮》所载,可将菊花、槐花、绿茶各三克放入茶杯,沸水冲泡,频频饮之,每日数次,不仅解渴,还能降低血液黏度。

第四,在暑期可进行食疗。

食疗为我国烹调一大特色,源远流长。我国很多天然药物药食同源,以药性与食性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,调整人体阴阳平衡。这里介绍几款夏季常用食疗方,供心脑血管病患者选用。

1、玉米须西瓜皮汤玉米须有良好的降压及利尿健胃功效,用治高血压疗效明显且稳定。方法取60克玉米须、60克西瓜翠衣,3只去皮香蕉,加4碗清水煎至1碗半,可加适量冰糖饮用,每日3次,可治高血压。

2、凉拌苦瓜丝苦瓜既可食用,又可作药用,有除邪气、解劳乏、祛热解暑、养血滋肝、润脾补肾的作用,夏日多吃点苦瓜,不仅能解暑清心,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。可将苦瓜切成丝,用沸水烫一下沥干,再加入虾米、麻油、盐、酱油、味精等调料,搅拌后即成一道佳肴。

3、洋参百合莲子汤取西洋参3克,百合15克,带芯莲子10粒,白糖适量,加水炖熟,经常服用,起益气养阴,宁心安神之效,可用于冠心病的防治。

4、莲心饮莲子性味苦寒,善清心火,沟通心肾,主治心烦头晕,心悸失眠等症,唯便溏者慎用。可取莲子心15个,放入杯中,沸水冲泡,代茶频饮。

第五,夏季亦可适度进补。

夏天由于气温高,毛孔扩张,易于出汗,人常感倦怠乏力,胃口不好,睡眠不安,精神不佳,如果不及时扶助正气,增加抵抗力,往往会引起其他病变。因此,只要舌苔不是白腻、厚腻或黄腻,或有发热的话,就可以适当进补,这是增加抵抗力最有效的方法,称之为“伏补”。但有人认为,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大多是饮食不慎、进食高脂肪和高糖食物所致,因此不但不需要补,而且不能再补了。其实不然,中医认为冠心病是“本虚标实”证,在心绞痛发作频繁时,应以治“标”为主,但在平时应以治“本”为主。当然,补要得法,不可滥补,蛮补,而应调补、清补。在夏季,“本虚”方面主要表现为气虚及阴虚。气虚的主要表现是胸部闷痛、心慌气短、精神萎靡不振,易出汗,脉细无力。这时应可服用中药补中益气,可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等炖汤,或服生晒参;在补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用一些活血药,如丹参、当归等;并注意保护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,如用苍术运脾。如表现为阴虚为主,有胸闷盗汗、心烦失眠、腰酸耳鸣等,可予养阴生津法,如生地、当归、山萸肉、枸杞子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石斛等炖汤服用,但不宜过分滋腻,以免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。如果既有气虚的症状,又有阴虚的症状,这叫阴阳两虚,可以养阴药与补气药同用。此外,如有高血压,可加用既有补益作用,又能降低血压药物,如杜仲、桑寄生、枸杞子等。血脂升高时,还可加入黄精、玉竹、芡实、金樱子、首乌等补肾养阴、降低血脂的药物,同时还可与生山楂、决明子等消导之品配伍。

第六,夏季是进行中医外治的良好时机。

中医外治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,将中药通过皮肤、孔窍、穴位等,作用于气血经络、脏腑病灶,达到内病外治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。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,且此时进行药物敷贴也较冬季更为简便,故而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夏季适宜进行外治治疗。如冠心病患者可用郁金150克磨成细粉,再将菖蒲100克,生山楂100克,川芎100克,赤芍100克,党参100克,麦冬100克放入锅中,加水4000毫升,煎煮30分钟,过滤取汁,加入郁金粉和匀,小火烘干,用时取药膏1-2克,敷于脐中,纱布固定,1日1换,14日为1疗程。高血压病患者可将白菊花200克,桔皮60克,茯苓100克,决明子200克和匀,装入长条形纱布袋中,围于颈项部一圈,3日1换,14日为1疗程。

第七,莫要忽视疾病先兆。

如果老年人在夏季经常出现头痛、眩晕、肢麻、胸痛、心悸或一过性晕厥及语言不利等症状,不要以睡眠不好或过度劳累等原因来自作解释,应视为疾病先兆,要尽快到医院检查,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。

旺达建设工程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QQ号:57780188